一、军人张伟跪母救人
【事件回顾】
近日,河南商丘发生的一起救援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现役军人张伟在休假期间,面对5名群众落水的危急情况,跳入湖中连续将5人救上岸,自己却因体力不支昏迷。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当救到第4名被困者时,张伟已明显体力不支。岸上母亲呼喊让他停止救援。他给母亲下跪,说:“你让我再救一个,虽然我知道,跳下去之后,就有可能再也尽不了孝了。”
【案例描述】
1.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近期跪母救人的军人张伟。在他回乡休假期间,路遇一对男女相继落水,3名随即跳水救人的男子因缺乏救援经验被困水中。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跑到河边,游向深水区,一次次将被困群众送回岸边。救到第4名被困者时,他已明显体力不支。面对母亲“不能再救”的大喊,张伟在浅水区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磕头恳求继续救人,他说着“妈,我是军人,请您让我再救一个!”并返身跃入湖中。彼时,他想到的是自己如果回去了,可能落水者就失去了生的机会;他考虑的是如果回到岸边劝说母亲同意,那这十几秒的救援时间就浪费了……尽管不舍母亲,但他更明白自己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的担当,因此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水中。最终,当成功救回第5名被困者,张伟一头栽倒岸边、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医。事后,谈及此事,他说自己虽然后怕但并不后悔,“我是在部队待了19年了,人民也是养育了我19年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觉得是值得的。”英勇救人后,张伟获得了当地政府5万元的慰问金。6月11日,张伟又来到他的母校夏邑县高级中学,将这笔承载着家乡父老肯定与关怀的款项,捐赠给了母校。
2.这种精神在跪母救人的军人张伟身上同样体现的淋漓尽致。勇救5位落水者的张伟,在连救四人后,已体力不支,面对母亲“不能再救”的大喊,作为儿子,张伟理应听从母亲的呼唤,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可作为军人,他必须担当起“人民生命守护者”的天职。跪别母亲,是孝子难报亲恩的愧疚不安。纵身跃湖,映出军人拼死守护人民安宁的铁骨忠魂。一跪是可能与母亲迎来的沉重诀别,一跳是“人民至上”刻进军人骨髓的强大信念。在生与死、孝与义的抉择前,张伟毅然选择舍身救人、大义为先。在小我与大我、小家与万家的激烈碰撞中,张伟坚定践行赤胆忠心、舍家为国的誓言!人民子弟兵的铁血担当,让张伟一次次拖着麻木的身躯向险而行,奇迹般地完成了这场救援行动,在忠孝之间写下最动人的答卷。
二、高考结束后用扁担挑行李回家女生小刘
【事件回顾】
高考结束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挑着沉重行李的瘦小女孩,她的背影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那一幕,虽然很普通,但却特别震撼。小姑娘背着书包,扁担两头挂着沉甸甸的行李,走路稳稳当当,眼神紧紧盯着前方,毫不退缩。
【案例描述】
1.高考落幕,一个扛扁担的姑娘刷屏网络!她眼神坚定、步伐稳健,像极了接过父辈奋斗火把的年轻人。考场外,穿旗袍的爸爸们和送花的家长们各显神通,而这位独自挑担回家的女孩,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独立与坚韧。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这届考生正用不同方式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2.高考结束后,广西桂林灌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的考生小刘独自挑着行李回家的视频走红网络。肩负青春的行囊,迈着坚毅的步伐,小刘同学最朴素的姿态,成为人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交出了考场外的满分答卷,也为当代年轻人写下了一段无需修辞的成长宣言:既扛得起理想,更接得住生活!
小刘同学的扁担,挑起了自立的清醒。面对镜头,她坦然解释“妈妈走在身后”的细节;谈及未来,她计划卖凉粉而非接受资助。这届年轻人总被贴上"躺平""脆弱"标签,她却用行动证明:Z世代的自立,是既能直面生活粗粝,也能守护尊严体面。不把困顿当勋章炫耀,不将援手当理所应当,这份清醒比苦难更珍贵。
小刘同学的扁担,丈量出感恩的担当。她把英语老师称作“说唱教练”,把家庭温暖视作前行底气。新一代总被质疑“自我中心”,她却诠释了真正的担当:看见每一份托举,并用行动回馈——为母亲分担行囊,为凉粉摊谋划生计,为教师理想积蓄力量。爱不是单向索取,而是让温暖在传递中增值。
小刘同学的扁担,承载着精神的配重。一头装着暑期打工的务实,一头挑着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是婉拒资助的清醒自觉,一边是提醒网友防诈骗的冷静。她选择的智慧启示同龄人:尊严比同情珍贵,创造比索取光荣,利他比自利更酷!
这个用扁担丈量未来的身影,或许就是中国青年最美的模样:眼中有光,肩上有担,脚下有路,心里有秤。
三、第十五年送考的燃灯校长张桂梅:师者的光,照亮生命的星河
【事件回顾】
2025年高考,云南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小喇叭又响起来了。从2011年第一届女高学生参加高考开始,张桂梅已经连续送考15年。6月7日清晨,当整个校园还在夜色里沉眠时,教学楼的灯光缓缓亮起,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教学楼前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自2011年女高学生首次走进高考考场以来,她从未缺席,这是张桂梅的连续第十五次送考。
【案例描述】
1.今年高考,张桂梅的小喇叭再次响起,这是她连续送考的第15年。一句句叮咛,一次次陪伴,一声声祝福,张桂梅用爱与责任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之路。她的每一份关爱,都是女高精神的生动注脚。教育者的光,既是传授知识的火炬,更是照亮生命的星河,致敬!
2.从最初希望孩子们“别回头往高走”,到希望孩子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张桂梅也改变了不少。“走出大山,曾经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可是她们有一部分学成以后又回来了,她们回到家乡,努力托起大山的希望,让这里的大山变为‘宝山’。”不久前,陪伴了张桂梅很多年的小喇叭作为珍贵的见证被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它唤醒过多少清晨,陪伴了多少夜晚,指挥过多少场送考……小喇叭响了一年又一年,也见证了许多女高学生奔向远方。“我把她们送出大山,她们把我留在人间。”多少个被病痛折磨的夜晚,支撑张桂梅坚持下去的是孩子们给她的精神动力,她曾立誓“只要有一口气,就站在讲台上”,现在她更在乎的是尽可能地多陪孩子们一些年,“活着,就送吧”,“有一口气发一口气的光,要够照亮这帮孩子,我坚持着”...高考结束后,张桂梅校长写下一封给毕业生的信:“我希望你们要敢想、敢拼、敢走到大山外更大的世界去,活出一个灿烂无悔的人生。”
3.2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日常使用的小喇叭等5件(套)实物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 一个在学校日常使用的小喇叭、一张华坪女高学生58班集体写给张桂梅的教师节贺卡、一面华坪女高升旗仪式使用的国旗、张桂梅手抄的党章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这5件(套)承载着张桂梅数十年坚守边疆教育事业奉献精神的见证物被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部分实物未来会在国家博物馆相关展陈中向公众展出。坚守、感恩、信仰、激励……它们将在国家博物馆的陈列里,在被更多人的注视下,讲述大山深处教育事业的故事,散发坚守“为党育人”的光和热。